星期五, 10月 22, 2004

 

4+2:企業的成功方程式

What Really Works -the 4+2 Formula for Sustained Business Success
Author : William Joyce, Nitin Nohria, Bruce Roberson

如果不是研讀國外研究學者的論文的話,看到國外的學者將他們的研究成果通俗化,以淺顯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4+2:企業成功的方程式》這本書,總是會有隔靴騷不到癢的感覺,似乎不是那麼感同身受,還好在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下,在台灣長大的我們對於提到的公司與品牌多少有些認識與印象,不然對於書中所提到的例證也不過能感受到作者要表達的形式而已,至於對於闡釋的深度與角度,就無法加以判斷了。也許,可以把例證當作是故事在看,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疑問,畢竟我們不是在美國成長的人民。

這本書主要想揭開為何企業能夠永續經營下去的迷團,所謂的「企業長青(evergreen project)」的概念就面臨到相當的考驗與質疑?畢竟,「企業長青」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多少才算長青?過去表現傑出與知名的企業有多少還能夠繼續為眾人所知曉?能夠被認為是一個國家的代表或文化的象徵? 這份研究報告的最大努力在於他們透過縱斷面的方法,觀察1986年到1996年這段期間的企業表現(以整體股東投資報酬率, total return to shareholders investment),以個案研究(總計160家企業)的方式來歸納出「企業長青」的原因,工程相當浩大。

作者認為企業成功的要素分為[主要管理實務][次要管理實務]兩類,一個追求企業長青的公司需要在『四項主要管理實務上都有很好的表現,並且輔以任兩項傑出的次要管理實務』,那麼就可以成為所謂的成功者,或者說一個永續經營的企業。
[主要管理實務]
1.策略-設計並維持專注而明確的策略
2.執行-設計並維持毫無瑕疵的營運執行
3.企業文化-設計並維持績效導向的企業文化
4.組織架構-建立並維持迅速、彈性、扁平的組織
[次要管理實務]
1.人才-留住優秀的人才,尋求更多的人才。
2.領導-領導人與董事都專注地經營公司
3.創新-創造能夠改變整個產業的創新
4.合併和合作-透過合併和合作來成長

如果轉化為我們中國人的傳統用語來描述主要管理實務時,我們可以簡單描述為:「全神貫注,堅持到底;績效至上,迅速回應。」,至於次要管理實務則為「適才適所,心無旁鶩;日新又新,合縱連橫。」。 若略為深究這本書的觀察與結論,可以發現作者所提出的八項實務都是比較偏向原則性與方向性的說明,作者避開了特定性的管理實務,例如全面品質管理、企業再造、或者最近很流行的資訊應用等實務,個人認為除了研究方法所造成的結果的必然性外,在意涵面來看時,個人認為這八項實務比較偏向是「道」的層次而非「術」的層次;「道」可以駕馭「術」的落實與效果,但是「術」並非不重要,有「道」而無「術」,就像當年的少年張三豐在華山跟瀟湘子過招,如果沒有楊過私下指點的話,張三豐空有滿身的內力與修為,也是會徒勞而返的。「術」就像是求「道」的法門,對於一般管理階層都是很具體的引導與指示,而重要的是高階經理人要有明確的願景與目標,才可能有後續的八項實務與相輔或相對應的術,以達到企業長青之境界。

中文版: 4+2:企業的成功方程式 by 張玉文 (天下文化)


 

IT有甚麼明天?資訊科技及消失中的競爭優勢

Does IT Mat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orrision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uthor: Nicholas G. Carr.

前些日子,到書店買了這本書《IT有甚麼明天》,由於我的工作內容與產業電子化的發展有相當的關聯性,因此這本書的書名取得相當吸引我的注意力,就當睡前的點心,看看是不是能夠獲得一可以滋養大腦的一些養分?!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在解答『企業導入資訊科技是否就可以獲得可以領先競爭對手的優勢,在市場上就能夠獲取利潤?』的問題。也是很多資訊業者或者企業經理人所急於知道的問題。網際網路的興起,讓資訊通信科技的應用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思維與方式,掌握到契機的企業常可以透過該技術的應用,在成本降低、利潤上升的兩個力道上,獲得市場領先的地位;同樣地,如果廠商沒辦法藉助該技術來協助企業活動的進行,那麼盲目引進資訊通信技術的後果,常常是一場企業主、企業經理人與員工的一場浩劫。

《IT有甚麼明天》的主要的精神很扼要易懂,也許是因為這本書的前身源自於作者在哈佛企管評論所寫的一篇文章的緣故,該篇文章為「IT doesn't matter」,透過該篇論文的展延,而形成的一本小書,其章節與要旨也就顯得精簡。歸納而言,書中的精神可以就以下幾點進行說明:

1. 資訊科技發展初期,導入相關應用的企業可以將其視為專屬科技(proprietary technologies),透過專屬科技的掌握,可以創造出成本差異化與服務差異化,以建立競爭優勢;到了後期,由於應用的普及與企業間的相互仿效作用,資訊科技將會成為基礎科技(infrastructural technologies),就像電力、鐵路等技術應用,變成企業經營之基本要素,缺之不可,但已漸缺乏對於競爭優勢之幫助。

2. 資訊科技的發展過程中,雖有獨霸一方的資訊服務業者的存在,但在成本競爭的壓力下,新技術的溢價空間會被壓縮,應用廠商將會尋求更便宜的解決方案,而居於弱勢的資訊服務業者將會利用自由軟體與透過低階產品的組合來侵蝕領先者的市場,如果此期程發展迅速,則率先應用的廠商將會承受較高的導入成本,不見得會擁有先進者優勢或者專屬科技之優勢。

3. 硬體商品化與軟體商品化的發展,促成了企業營運技巧與營運模式的擴散,也提升了應用廠商的議價能力,讓軟硬體供應商必須發展更好的產品與服務,也更需要與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相互結合。

4. 資訊科技之應用除了功能部門獨立應用的系統可以節省成本外,在跨部門或生產流程的應用導入,將會是影響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而其前提是需要與企業的營運模式相配合,在資訊系統的應用上要符合企業營運的價值命題(value propositions)。產業競爭力之提升,除了企業個體之資訊技術應用外,上下游體系之連結將會是重要的環節,如同網際網路的應用一般,才能儘可能最大化網路效應。

中文版: IT有甚麼明天?資訊科技及消失中的競爭優勢 by 杜默 (大塊文化)
[相關網站] IT Doesn't Matter Website By Nicholas G. Carr

This page is powered by Blogger. Isn't yours?